[ASH专题再回首]李增军教授:CAR-T细胞治疗进展、问题与对策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16/1/21 19:02:36  浏览量:22300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CAR-T细胞治疗是近几年发展迅速、倍受关注的免疫治疗热点。目前开展CAR-T细胞治疗的治疗中心越来越多,治疗病例数也有明显增加。在2015年第57届美国血液学协会(ASH)年会上,设立了专门的CAR-T细胞治疗专题,并开展了小规模的会议讨论。本文就CAR-T细胞治疗专题的主要内容向大家做简要介绍。

李增军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淋巴瘤中心

 

  CAR-T细胞治疗是近几年发展迅速、倍受关注的免疫治疗热点。目前开展CAR-T细胞治疗的治疗中心越来越多,治疗病例数也有明显增加。在2015年第57届美国血液学协会(ASH)年会上,设立了专门的CAR-T细胞治疗专题,并开展了小规模的会议讨论。本文就CAR-T细胞治疗专题的主要内容向大家做简要介绍。

 

  来自美国纽约斯隆-凯特琳纪念癌症中心的Michel Sadelian博士做了主题为“从T细胞工程到CAR治疗:进展与展望”的报道。作为CAR-T细胞治疗开展最好的治疗中心负责人,Sadelian博士首先介绍了CAR-T细胞治疗的发展历程,之后展示了他们应用二代1928z CAR-T治疗45例成人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治疗效果。在这些复发难治的患者中,治疗完全缓解率(CRR)达到82%,其中早期复发(原始淋巴细胞比例<5%)的患者CRR高达91%,而形态学原始淋巴细胞>5%的也达到了75%的完全缓解率,结果令人鼓舞。而在达到CR的患者中, 微小残留病(MRD)阴性的比例高达83%,达到CR的中位时间也仅有22天,远远优于常规化疗的结果。亚组分析表明,异基因移植经治(CRR 85%)、Ph阳性ALL(CRR 92%)、60岁以上(CRR 80%)以及≥4线治疗(CRR 91%)的患者均可获得较高的CR率(大会摘要号:682)。

 

  目前应用的二代CAR-T技术,多采用CD28和41-BB作为共刺激分子,研究表明1928z CAR杀瘤作用强、起效快,但在体内维持时间较短,难以发挥长期疗效;而41-BB作为共刺激分子杀瘤作用较弱,但持续时间长。如何综合二者优势,设计第三代CAR-T,Sadelian博士及其团队分别应用CD28和41-BB两种共刺激分子及其配体两两组合,形成四种CAR-T,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应用CD28和41-BBL组成的1928z-41BBL CAR-T效果最佳。随后他们探讨了其机制,发现这种组合可诱导IRF7-IFNβ途径活化,而干扰IRF7的表达后,这种组合的优势丧失。上述结果提示1928z-41BBL CAR-T不仅可发挥自体共刺激(auto- costimulation)作用,还可通过IRF7-IFNβ发挥交互共刺激作用(trans-costimulation),从而增强了CAR-T的作用,改善肿瘤微环境。这项研究可能成为第三代CAR-T的标准设计。

 

  美国NCI儿童肿瘤中心主要负责人Crystal L Mackall博士做了关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CAR-T细胞治疗:进展与挑战”的报告,介绍了他们同样应用二代1928z CAR-T治疗45例儿童和青少年B-ALL的效果。他们的抗体设计与前述Sadelian博士的设计不同,结果显示他们的CRR为60%,肿瘤负荷高的患者CRR为40%,而低负荷患者CRR可达到84%,显示了肿瘤负荷对于治疗效果的影响。对于获得CR的患者,多数还进行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而没有移植的3例患者,有2例复发为CD19阴性ALL。这提示CAR-T最好作为移植的桥接治疗,单独应用其长期效果不如人意。

 

  关于目前CAR-T治疗的主要问题及对策,Mackall博士认为:首先,从安全性来看,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是CAR-T治疗最严重的近期并发症,但应用他们改良的CRS分级体系,在严密监测下采用抢先治疗策略后,4级CRS的发生率从14.6%(3/21)降低到3.8%(1/26)。对于高肿瘤负荷患者,则从60%(3/5)降到了20%(1/5)。其次,在治疗疗效上,应首先保证足够的成功转染的CAR-T细胞的数量。他们研究发现,对于磁珠分选后的T细胞,转染前进一步祛除单核细胞,可明显提高转染效率,使获得足够CAR-T的成功率达到96%以上。CAR-T细胞输入体内后,经过一段时间可能会被机体的T细胞免疫清除,初步研究发现, CAR-T细胞减少的另一机制是慢性抗原刺激导致的T细胞耗竭,而应用41-BB作为共刺激分子,可减少T细胞PD-1、TIM3、LAG3的表达,减少T细胞耗竭。1928z CAR-T治疗后B-ALL复发的另一机制则是白血病细胞CD19表达的丢失。对于CD19表达丢失的复发B-ALL,采用针对瘤细胞的另一靶点CD22的CAR-T细胞已经成功设计,并在动物实验及I期临床试验中获得了较好效果。另外,他们还设计了针对CD19和CD22双靶点的CAR-T细胞,在动物实验中也显示了其有效性,有望成为治疗B-ALL的又一利器。

 

  在该专题中,德国慕尼黑科技大学Dirk Busch博士做了关于“更好选择过继性T细胞治疗”的报道,主要展示了过继性TCR转染T细胞,尤其在治疗CMV病毒方面的进展。此外,他还展示了利用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动物模型和荧光成像技术,显示了CAR-T细胞杀灭B-ALL肿瘤细胞的全过程。

 

  除了专题报道外,本届ASH年会还有数十篇关于CAR-T细胞治疗的口头发言和壁报展示。例如,美国西雅图Fred Hutchinson 癌症研究中心报告了应用含有氟达拉滨的预处理方案的对于CAR-T细胞治疗B-NHL和CLL的疗效和重要性;美国贝勒医学院的C.A.Ramos报告了应用CD30 CAR-T细胞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和霍奇金淋巴瘤的初步结果,显示CAR-T细胞治疗靶点的多样性和可行性。

 

  综上所述,目前针对CD19的CAR-T细胞治疗获得了良好效果,随着治疗病例的增加,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和挑战。通过深入了解其原因和机制,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提高CAR-T细胞治疗的疗效,且有效控制CAR-T细胞治疗的不良反应。此外,针对其他抗原的CAR-T细胞也展示了较好前景和一定的疗效,有望拓展该疗法的临床应用范围,成为肿瘤治疗的希望。

T细胞治疗专题现场

 

  专家简介

  李增军,男,博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淋巴瘤中心副主任医师。任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委员会血液病理学工作组委员;天津市抗癌协会血液肿瘤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天津市医师协会血液内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淋巴血液分委会青年委员。从事血液内科工作16年,现主要从事淋巴系统肿瘤的临床诊治和研究,主要包括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急性及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文章7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30余篇,参编专业著作5部。参与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10余项。参加多项国家级、卫生部及天津市的课题研究,目前主持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一项。

版面编辑:吴少妮  责任编辑:付丽云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ASH李增军

分享到: 更多

相关幻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