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研究>正文

张国君教授:巍峨云岭,名家荟萃,亮点纷呈,看转化医学与人工智能推动乳腺癌诊治迈向新高度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4/7/15 17:13:48  浏览量:2309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7月12日-14日,2024 CACA整合乳腺癌大会、第八届云岭乳腺癌高峰论坛在云南昆明召开。《肿瘤瞭望》特别邀请两场会议主席、云南省肿瘤医院院长张国君教授,为我们介绍大会的亮点、转化医学研究在乳腺癌领域的热点方向,以及云南省肿瘤医院在乳腺学科建设方面的成就,并展望人工智能在乳腺癌领域的应用前景。

编者按:7月12日-14日,2024 CACA整合乳腺癌大会、第八届云岭乳腺癌高峰论坛在云南昆明召开。《肿瘤瞭望》特别邀请两场会议主席、云南省肿瘤医院院长张国君教授,为我们介绍大会的亮点、转化医学研究在乳腺癌领域的热点方向,以及云南省肿瘤医院在乳腺学科建设方面的成就,并展望人工智能在乳腺癌领域的应用前景。
 
张国君教授:巍峨云岭,名家荟萃。2024年CACA乳腺癌整合大会与第八届云岭乳腺癌高峰论坛都在昆明隆重召开,全国知名乳腺癌专家开坛设讲,传递最新热点,解决争议问题,荟萃前沿进展。作为东道主,感谢各位同道、朋友的莅临,共襄云南乳腺癌防治盛事,为健康中国战略添砖加瓦!
 
#1
肿瘤瞭望:作为2024年CACA乳腺癌整合大会与第八届云岭乳腺癌高峰论坛两场大会的主席,以及承办方:云南省肿瘤医院的院长,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会议在日程安排及内容上的“亮眼之处”。

张国君教授:非常荣幸也非常高兴能有这样两场重要的会议在云南省召开。特别是2024 CACA整合乳腺癌大会,这是迄今为止云南省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乳腺癌学术盛会。这次盛会里有多个亮点:
 
第一个亮点是院士论坛。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院士带来题为“肿瘤防治,重在整合”的报告。这一理念已经得到了众多同行同道的认可,并在医学领域形成了一股新的风气。同时,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院士带来“中国乳腺癌原研药物的临床研究”报告,荟萃国内乳腺癌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亮点。
 
第二个亮点是名家论道。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和解放军总医院江泽飞教授会分别带来“乳腺癌精准诊疗的革命”和“乳腺癌诊疗模式中的中国经验”的分享,他们会深入探讨乳腺癌临床特别是内科治疗领域所取得的最新进展。此外,在这次会议上,还会进行“乳腺癌整合指南”的解读,该解读将涵盖乳腺癌的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全程管理以及术后和治疗后的康复等多个方面。同时,我还会与大家分享乳腺癌转化医学的最新进展。
 
第三个亮点是分会场的设置。包括CACA乳腺癌专业委员会(CBCS)分会场、中国抗癌协会乳腺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乳腺癌整合防筛专业委员会&中西医整合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分会场、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整合护理专业委员会&乳房再造整合护理专业委员会分会场、中国抗癌协会乳腺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个案管理专业委员会分会场。每个分会场都将围绕整合乳腺癌的全周期、全程管理进行深入探讨、阐述和交流。通过这样的探讨、阐述和交流,我们希望能够将国内外乳腺癌领域的最新进展传授给更多的专业人士。
 
总的来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盛大的会议,能够推动乳腺癌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合作,进一步提高乳腺癌的防治水平,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2
肿瘤瞭望:您在2024 CACA整合乳腺癌大会上介绍了“乳腺癌整合诊疗指南转化医学”方面的进展,能否简要概述当前转化医学研究在乳腺癌领域的热点方向?

张国君教授:谈到转化医学,我们实际上都耳熟能详。这个概念起源于上个世纪90年代,具体是在1992至1996年间,分别在《Science》和《The Lancet》上被提出。它实际上是介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因此被称为转化医学。最初也被称为“from bench to bedside”,即从实验台到病床旁,代表从基础研究到临床研究的过渡。通过这样的转化手段,基础研究的成果能够逐步推广,应用到人体和临床,这才是真正的转化医学。
 
在乳腺癌整合诊疗指南中提及转化医学的原因在于,如果基础研究不能转化,那么它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同时,如果我们的临床研究没有基础研究中的理念、技术、方法的创新,那么临床研究也难以取得好的成果。
 
在转化医学的进展方面,邵志敏教授团队根据精准分型的理念,在晚期三阴性乳腺癌领域取得了较多成就。FUTURE系列临床研究显示患者获得了较大的获益,特别是FUTURE-C-Plus研究结果显著延长了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及总生存期(OS),为更多患者提供了治疗的新希望,起到了引领作用。
 
徐兵河院士牵头完成了多项国内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靶向治疗药物的临床研究。其中,吡咯替尼联合曲妥珠单抗、多西他赛(PyHT)一线治疗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的3期PHILA研究,成功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BMJ)上。这是BMJ作为全球“四大医学期刊”之一,建刊183年以来首次发表中国乳腺癌领域创新性药物的临床研究成果,开辟了中国人的先河。目前,吡咯替尼+曲妥珠单抗+多西他赛方案被CSCO指南作为I级推荐,用于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的一线治疗。
 
我们自己的团队则在分子影像介导的外科手术导航领域进行研究,通过合成光学分子探针的手段,在人体中实现无创、实时、动态的肿瘤及其边界的可视化。这在保留乳房的手术中,未来会发挥很大的作用。目前,我们的研究已在基础研究层面,包括在细胞水平和小动物水平上取得了成果,接下来将逐渐过渡到人体研究。
 
#3
肿瘤瞭望:您长期从事分子影像技术在抗肿瘤药物研发领域的应用研究以及分子影像引导下的手术导航等研究工作,请为我们分享一下近年来云南省肿瘤医院在乳腺学科方面取得的成就,并从医院管理者的角度谈谈如何做好乳腺学科的建设和管理。

张国君教授:在大会次日的云岭乳腺癌高峰论坛里,我详细介绍了学科发展的整体现状。云南省肿瘤医院的乳腺中心最初是在1996年设立的,当时被称为乳腺病科。粗略估算,如此早期建立乳腺专科的肿瘤医院,在全国应该能排进前五名,这算是非常早的。
 
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历代主任的共同努力。自1996年以来,我们经历了初创阶段、稳步增长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近十年是快速发展的时期。现在,云南省肿瘤医院的门诊量已经达到了15到16万人次,每年住院的手术患者数在2500到2600人之间。这样的数字在全国应该能进入前十名,在云南省内则是首屈一指的。
 
除了国内,我们现在也能开展国外已有的所有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同时,我们还开辟了新的领域,即乳腺癌的精准外科。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个是保乳手术的手术导航。因为保乳手术切多了会导致乳房变形,保乳效果不好;切少了则容易残留,容易复发,而复发后往往不可治愈。为了精准评估外科切缘,我们经过近20年的研发,合成了一部分探针,能够无创、实时、动态地检测乳腺癌的切缘。这样在直视下进行乳房切除会更加精准,既能防止术后复发,又能避免乳房变形。
 
第二个是精准外科指导前哨淋巴结活检。前哨淋巴结是乳腺癌引流的第一站或第一组淋巴结。如果淋巴结转移,需行腋窝清扫术;未转移则仅活检即可。这是一个微创的手术。我们进一步研发了一种手段,能够直接用分子影像技术检测这个淋巴结是否有转移,而不需要切除后做病理。目前在动物水平上已经实现了这一点,接下来我们将在人体水平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拓展。我们计划开展RCT研究,验证术中实时诊断淋巴结转移技术,精准识别前哨淋巴结及其转移情况。若成功,将助力早期乳腺癌患者免活检,直接确诊淋巴结是否有转移,前景广阔。
 
此外,我们还计划开展其他新技术的研究,比如如何将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结合起来应用在乳腺癌的精准外科中。同时,我们也期待着未来能够开展机器人辅助的乳腺癌外科手术。这些手段对于进一步提升我们的外科技术非常重要。
 
#4
肿瘤瞭望:您认为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在乳腺癌领域会有哪些应用?

张国君教授:在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我们已经经历了几个时代的发展。最初是传统的检验和检查手段,后来进入了分子诊断的时代。然而,现在看来,仅有这些还不够,因此诞生了诸多的组学,如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影像组学以及多组学等。
 
这些组学的出现是有其重要意义的。通过人工智能的手段,我们可以将原来常规通过病理和检查进行的分型进行更精细的划分。结合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学特征以及影像学的特征,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确定其分子分型。
 
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患者的预后,即预测哪些患者可能会复发、转移,以及他们的总生存期等,这对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非常有意义。
 
在精准诊断方面,人工智能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除了传统的TNM分期外,通过结合影像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多方面的信息,人工智能还可以预测治疗的疗效,即判断哪些药物对患者有效,哪些药物可能导致耐药。这为我们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我认为,如果人工智能能够得到更好的应用和发展,它将在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特别是结合像邵志敏教授团队关于三阴性乳腺癌的分型研究,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我们更精准地分析患者的病情,并制定出个性化的规范化治疗方案。
 
当然,我并不是说人工智能可以取代医生,包括影像科医生和病理科医生。相反,我认为人工智能应该作为医生的辅助工具,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诊断患者的病情,并预测他们的预后。通过收集病理标本、病理切片等信息,并提取特征,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我非常看好人工智能在乳腺癌领域的应用前景。我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工智能将为乳腺癌患者带来更好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张国君教授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云南省肿瘤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云南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院长
福建省乳腺癌精准诊治重点实验室主任
厦门市内分泌肿瘤精准诊治重点实验室主任
厦门市乳甲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国家特支计划(万人计划)杰出人才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福建省引进高层次人才A类
福建省“百人计划”创新人才
广东省特支计划杰出人才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环境医学分会副会长
中国抗癌协会理事,国际医疗交流分会副主委,整合肿瘤学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版面编辑:张靖璇  责任编辑:无医学编辑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乳腺癌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