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研究>正文

CUDA雁栖湖会议丨周利群教授:诊疗关口前移,破局中国前列腺癌患者生存难题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5/4/21 15:41:08  浏览量:519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在近期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医师分会雁栖湖会议(2025)上,《肿瘤瞭望-泌尿时讯》特邀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所长周利群教授分享前列腺癌早筛策略及意义,早诊方案及新辅助治疗进展,以期进一步改善我国前列腺癌患者生存。

编者按:近年来,中国的前列腺癌患病率逐年增长,亟需针对性改善诊疗策略,提升这部分人群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在近期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医师分会雁栖湖会议(2025)上,《肿瘤瞭望-泌尿时讯》特邀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所长周利群教授分享前列腺癌早筛策略及意义,早诊方案及新辅助治疗进展,以期进一步改善我国前列腺癌患者生存。
 
01
肿瘤瞭望-泌尿时讯:中国前列腺癌患病率仍在逐年增长,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早期筛查普及率不足。您认为应如何优化PSA筛查等早筛策略,从而促使高危人群早诊?

周利群教授:目前中国的前列腺癌发病率持续上升,这一现象由多种因素引起,其中较为重要的三个因素分别是:首先,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前列腺癌作为主要影响中老年人群的疾病,其发病率自然随之增加;其次,诊断技术的进步使得早期发现成为可能,尽管PSA筛查尚未全面普及,但体检中的PSA检测、核磁共振成像(MRI)、B超等影像学检查及穿刺活检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早期病例的识别;再者,饮食习惯的西方化,包括红肉消费量的增加,也被认为是前列腺癌发病的一个风险因素。
 
在中国,前列腺癌的治疗面临诸多挑战,我们泌尿科大夫依然肩负重任。尤其是考虑到CUA-CPCC的前列腺癌临床数据库分析表明,在30余家大型三甲医院收集的2万多例初诊案例中,仅有42%的患者处于疾病早期阶段,而高达58%的患者确诊时已存在局部进展或转移情况:其中28%为局部进展,30%已发生远处转移。这一现实凸显了提升早期诊断率的重要性。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社区层面的PSA筛查(PSA screening)能有效提高早期诊断比例,但鉴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广泛实施此类筛查所需的经济投入巨大,现阶段国家经济难以承担。因此,从泌尿科医生的专业角度出发,我们建议对于年逾50岁的男性,年度体检应包含PSA检测,以及直肠指检和B超等无创性检查,这对于早期发现前列腺癌至关重要。若家族中存在前列腺癌病史(如祖辈、父辈或兄弟中出现过前列腺癌),则该个体应更早开始筛查,推荐年龄提前至45岁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前列腺癌多发于中老年群体,但发病年龄呈现逐渐年轻化的趋势,我所做过的最年轻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仅为37岁。
 
综上所述,充分利用体检机会进行PSA指标检测,尤其是对于50岁以上人群及45岁以上有家族史的人群,对实现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与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02
肿瘤瞭望-泌尿时讯:中国前列腺癌也呈现发病年轻化趋势。作为泌尿外科专家,您认为前列腺癌根治术中的性功能保留技术难点是什么?同时,如何平衡肿瘤根治与患者功能保留?

周利群教授:随着生活水平以及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前列腺癌的治疗理念和实践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是患者对于性功能需求的重视程度有了显著提高。在过去,由于传统观念和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限制,中老年男性患者在接受前列腺根治手术时,往往对性功能保留及术后恢复不太关注。然而,如今70岁甚至80岁的老年患者都对术后性功能的保留有着明确的需求,这一变化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
 
在前列腺癌的治疗过程中,肿瘤的彻底切除是首要目标。如果肿瘤无法切除,患者的生命安全将受到威胁,其他治疗措施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如前所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至关重要;对于早期前列腺癌患者而言,在确保肿瘤能够被彻底切除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患者的性功能成为了治疗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这是因为性功能不仅是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生理层面,保留相关神经血管束还有助于加快术后控尿功能的恢复。
 
从手术技术的发展来看,由传统的开放手术到腹腔镜手术,再到如今的机器人辅助,手术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这使得进行前列腺癌手术时,尤其是针对早期患者进行筋膜内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时,医生能够更加精准地操作,在彻底切除肿瘤的同时,能够更好地保留患者的性功能,减少术后一过性尿失禁或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风险。
 
03
肿瘤瞭望-泌尿时讯:在不久前的2025年EAU大会上,您及团队探索了前列腺癌的新辅助治疗策略。这对于改善我国前列腺癌生存有何价值?未来还有哪些值得探索的方向?

周利群教授:其实,早在十五、十六年前,相关研究便已涉足前列腺癌的新辅助治疗领域,当时的治疗方案主要是第一代抗雄药物的联合雄激素阻断治疗(CAB)。然而,受当时医疗技术及药物疗效的限制,研究显示该治疗方案需要至少8个月的时间才能观察到癌细胞的凋亡现象。这一漫长的治疗周期对于患者及医生而言均难以接受,导致新辅助治疗的效果未能达到预期。因此在那段时期的相关指南中,新辅助治疗并未得到广泛认可,甚至被视为无效治疗手段。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和新型抗雄药物的逐渐普及,如恩扎卢胺、阿比特龙等药物的出现,为前列腺癌的新辅助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这些新型药物在联合去势治疗(ADT)进行术前新辅助治疗时,展现出了显著疗效。多项国际研究表明,对于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如T3/T4期、ISUP高危、伴淋巴结转移等),新型抗雄药物与ADT联合的新辅助治疗方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与此同时,国内学者也在该领域进行了深入探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薛蔚教授团队便报道了术前化疗新辅助方案在前列腺癌治疗中的应用,指出术前化疗有望成为提升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此外,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团队也在积极进行相关研究,进一步探索新辅助治疗的有效方案,今年相关成果有幸入选EAU。
 
综上所述,新型抗雄药物及化疗等治疗手段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前列腺癌新辅助治疗的发展。这些药物的显著疗效使得新辅助治疗重新得到了医学界的认可,并有望在未来改变临床指南,成为前列腺癌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临床实践的积累,前列腺癌的新辅助治疗将更加完善,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周利群教授
医学博士,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及博士后导师
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所长
北京大学医学部泌尿外科学学系主任
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
中国医师学会泌尿外科医师分会名誉会长,前任会长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常务委员
北京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泌尿外科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医师定期考核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毕业后医学教育外科(泌尿外科方向)专委会常务副主委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泌尿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CUDA微创及机器人学组组长
CUA微创学组副组长
CUA UTUC协作组组长
CUA UTUC诊疗指南专家组组长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中文版泌尿生殖肿瘤专刊主编
《The Journal of Urology》杂志国际编委
河南大学“至善”特聘教授领军人才
曾荣获中国医师奖、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奖、世界华人泌尿外科学会杰出贡献奖CUA金膀胱镜奖、国之名医及金柳叶刀奖等。发表文章610余篇,其中英文文章260余篇,英文第一及责任作者160余篇。主持国家及省部级基金多项,包括“863”及科委重大项目课题、卫计委重大项目牵头人、多个国自然项目、首发及首特重点项目等;以第一完成人荣获省部级奖项9项,共获得15项;主编专著7部,译著2部。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前列腺癌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