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 宁晓红
编者按:
无论医学如何发展,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并不能改变。面对人生的黄昏,提倡缓和医疗,把对病人病情的关注变为对病人“全人的照顾”,从“医病”转为“医人”是新时代医疗服务对医务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和考验。在这里,我们为大家分享来自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宁晓红医生的故事,聆听她在缓和医疗之路上的心路历程。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自己从一名肿瘤内科医生是如何走上缓和医疗之路,以及在这条道路的点滴收获,其中也可以看到中国缓和医疗发展的影子。
1998年我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开始进入内科工作。在内科轮转之后进入当今非常热门的肿瘤内科。每天为患者选择化疗方案并实施化疗,其中也有成就感。但工作中要面对的患者的痛苦开始让我思考:我们如何让患者舒服?让他们不痛?除了不痛,还有其他很多事情可以作吧?!那是些什么?带着这个疑问,2012年底我们一行11人在台湾安宁基金会的帮助下前往台湾参观考察学习缓和医疗的内容,这一次给我巨大的震撼!我从来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领域:人可以以这样的方式被对待,可以这样从容地离世!我们感动,我们流泪!但赖允亮先生说:感动固然好,感动之后要行动!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走到今天,我要和大家汇报的就是我们感动之后的行动。
2012年回来后,我做了几件事情:分享台湾见闻;与医科大学的志愿者团队联络成立安宁志愿团队,在教育处领导的支持下开设了舒缓医学课程,不断设法学习,丰富完善自己在舒缓医学领域的知识;在自己所工作的空间开展缓和医疗服务;积极参与面向社会民众的宣教......
从2012年底开始筹划和联络,到2013年9月,我们协和医学院的第一批安宁志愿者就进入肿瘤内科病房服务了,时至今日已经进入第六个学期,我们的队伍不断壮大,除了有来自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本科八年制学生,还有来自护理学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从2015年春季,我们还开始招募社会志愿者加入,现在志愿者服务的病房数目在逐渐增多。
社工服务在末期病患的照顾中非常重要,我们引入了女子学员和城市学员的社工学生前来实习,希望能够摸索综合医院中社工加入团队服务的模式。期待我们的社工部有朝一日能够恢复。
从2014年春季,我们开设了舒缓医学研究生课程,学生人数逐年增多,并从2015年开设UMOOCs课程,实现部分学生从网络端接受舒缓医学教育的梦想。希望这门课程不仅能够惠及硕士、博士、博士后学生,也能尽快成为医学本科生的可选科目,而且已经有望尽快实现。
在自身素质方面,始终觉得需要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先后几次去台湾、英国、香港学习,希望能够将缓和医疗的专科知识系统学习并教授给学生。
我觉得最不容易的是能够将理念运用到实际,2014年转入老年医学科之后,在我门诊接诊的患者中,越来越多的是以自己家人的“末期照顾”为目的来就诊的患者和家属,我利用门诊的空间,为患者减轻身体痛苦,帮助家人理清“此刻重要的是什么?我们可以作什么?”等问题,实实在在帮助他们,也从中收获很多。在医院范围内,实施科间会诊,帮助住在其他科室的末期病患,这部分工作也是未来在国内大医院实施缓和医疗的主要手段。
除了自身的工作,还在主任的支持下在缓和医疗分会的学会平台上进行了踏实的培训工作,是的业内对这一理念感兴趣的同道能够有机会比较系统的学习到这个知识,从而放大了帮助病患的能力,这种培训将继续不断开展。
作为医生,其实没有很好的平台。这里非常感谢媒体朋友提供了一个让民众了解缓和医疗的平台,能够让广大民众有机会了解缓和医疗,我当然义不容辞地配合讲解缓和医疗的任何话题,例如,关于安乐死,关于善终,关于是否告知亲人真实病情等等,这些内容非常实在地使患者受益,使他们痛苦的家人收益。
同时,我们也深知没有经济力量的支持,不可能发展这个善事。我们也在协和基金会申请建立舒缓医学专项基金,希望能够募集善款帮助我们持续开展志愿者服务,专业人员教育,甚至是未来尝试居家服务。
这一切都是源于感动的行动,我们将继续行动下去,为了更好的帮助所有的痛苦的病患和家人:既能善生,也能善终。
专家简介
宁晓红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
APHN(Asia Pacific Hospice Palliative Care Network)会员
APHN Membership Committee 成员
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癌症姑息与康复分委秘书长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缓和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委员会 青年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 肿瘤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抗癌协会 癌症及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北京抗癌协会 肿瘤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乳腺病协会姑息治疗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北京医师协会 肿瘤专业专家委员会委员
北京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中国巴林特联盟成员
北京协和医院心理生理中心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