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瞭望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快速发展,医疗手段也更加多样。在您从业的20年里,有没有让您记忆犹新的案例,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傅佩芬教授:医疗的发展不只体现在某一个病人身上,随着医疗手段的进步,临床中有许许多多的患者都实现了从无药可治到现在的健康生存。尤其是乳腺癌的药物研制非常迅速,比如过去HER2阳性患者乳腺癌发展到晚期也只有曲妥珠单抗可用,可能在当时患者的预期寿命最多四年,但我们很快就有了帕妥珠单抗、拉帕替尼、DS8201等,及时的药物更新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生存,生存期超过七八年的患者比比皆是。在诊疗理念上,在我刚从事乳腺专业时只有手术切除一种方式,现在保乳、整形、重建等手段为患者带来了综合治疗效果的提升。
肿瘤瞭望 :我们了解到您之前救治过一位肿瘤巨大的患者,具体的救治过程是怎样的?
傅佩芬教授:那位患者因为惧怕就医,放任肿瘤生长了十几年,一直长到了25斤之巨,直到肿瘤破溃造成大血管暴露,流血不止引发了低血压休克,才送到我医院进行急诊抢救。初次看到如此巨大肿瘤,确实非常震惊,进行切除有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如此巨大的肿瘤血液供应非常丰富,繁多的肿瘤性血管会对手术造成非常大的困难;二是切除了之后胸壁创面巨大,难以恢复。在全院的多学科讨论下,我们决定首先用介入的方法栓塞住主要供血的血管,降低血流,减少出血风险,再通过多学科医生一起上台手术进行摘除。经过四五个小时的协作,手术非常成功,患者的整个创面恢复得非常好,生活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非常遗憾的是一段时间以后,患者因为肺转移不幸去世。一个医生能遇到这样大的肿瘤的概率是非常小的,我想自己这一辈子也就只有这一次机缘了。
肿瘤瞭望 :根据您刚才讲的案例,乳腺癌患者早诊早治和心理建设都非常重要。所以您专门创办“伊俪沙龙”,加强患者沟通,开展患者教育,这个沙龙到现在发展的怎样?
傅佩芬教授:2012年为了科普知识,构建患者对生活的热情,我们创建了“伊俪沙龙”,虽然我们的精力十分有限,但仍要尽可能地去开展这项有意义的工作,到现在已然经过了两个阶段的发展。
第一阶段,在创建初期以医生和护士为主导进行开展,一年举办4场大型“伊俪沙龙”活动,覆盖千余名患者,活动内容主要包括术后康复讲座和大型义诊。为了重建乳腺癌患者对生活的热情,讲座的内容和形式从单一的科普逐渐过渡到兴趣发展和心理建设,也开展插花、编织、化妆等讲座,活动类型也越来越丰富。
第二阶段,由于前期“伊俪沙龙”提高了患者的参与热情,患者开始自发组织活动。在“伊俪沙龙”爱心群里已有200多位我们救治过的爱心人士主动承担起活动组织,包括:“爱心访视”,即老患者到病房去看望新患者,送去温暖;有“心灵分享”,也叫“相约19点”,每天晚上19点到20点,他们会在群里分享各方面的有用信息等等。同时,这些爱心人士也成立了编织,跑步,摄影等社团,将这些有相似经历的患者汇聚在一起,共同燃起生活的希望,更加乐观地面对自己的病情。现在患者朋友们都觉得“伊俪沙龙”爱心群是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非常令人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