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访谈>正文

谈笑间CSCO-BC特别栏目丨傅佩芬教授:秉承治病救人的初心,在生命中画出极致的画卷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1/5/6 16:16:42  浏览量:8067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编者按:迈入新世纪已二十载余,医学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期间涌现了一批仁心仁术、为国为民的医生。正所谓“医者,父母心也”。肿瘤瞭望与CSCO BC合作谈笑间系列专栏与名医回望过去,品尝医学生涯的人生百味。本期特别邀请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傅佩芬教授做客专栏,回望漫漫从医之路。年少治病救人的一颗种子埋下,造就乳腺癌领域一棵茁壮成长的栋梁;郑树森院士的灌溉,异域留学的沃土,让绿荫更浓;生命赋予了她妻子、母亲、女儿的角色,她目光坚定而温暖,治病救人从未改变;如果说她是在生命的画布上作画,那么她将要画到极致!

 

 

第壹章

年少埋下的种子,就让它茁壮成长吧


肿瘤瞭望 :非常感谢傅教授做客谈笑间,作为医生,您一直温暖而谦逊,请问是什么原因促使您走上从医之路?又因何选择了乳腺领域呢?


傅佩芬教授:选择从医可以说是偶然埋下了种子,最后成长为坚持和执念。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老师要求以《我的理想》写一篇作文,那时的自己对理想懵懵懂懂,苦思冥想了大半晚上,突然想起前几天听说一位远房亲戚的小孩因为白血病去世了,我要是能成为一名医生就可以去救他,于是写下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医生,写着写着,瞬间的想法就变成了执念。在后来的高中文理分班时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理科,到大学报志愿时候也直接填报了医学院校,最终,医生成了我一生坚持的事业。


最初选择从医是为了治疗白血病,在进入医院时首选的血液科,但是因缘际会被医院调配到了普外科。随着在普外科对肝、胆、胰、胃肠、甲状腺、乳腺等的学习,渐渐对甲状腺和乳腺有了浓厚的兴趣。加之我本身也是女性,在工作上也对乳腺的关注有所侧重。在大外科摸爬滚打了十余年后,当医院成立了乳腺专科,也就坚定地选择了乳腺专科。


傅教授学生时代


第贰章

生命赋予的角色,就去用力生活吧


肿瘤瞭望 :从医的二十年肯定十分忙碌,家人总是为您默默守候,无论多晚回家,总有一盏灯在等着您。您的家人都给予了您怎样的支持?


傅佩芬教授:从医的路上,总会有各种酸甜苦辣。我有一个特点是遇到挫折基本上很快能够自己消化,也有许多时候去和我先生倾诉,他相对比较理智,也能给我很好的建议和支持。医生这份工作,非常忙碌,我对先生总是缺少陪伴,前几年我先生、女儿,带着公公婆婆全家五口,一起去斯里兰卡旅游,那是我们第一次全家去那么远的地方,公公婆婆已经60多岁了,能够走这么远,去一个如此民风淳朴的国家,又新鲜,又放松,是难得的团圆与陪伴。


肿瘤瞭望 :从医这么久,您女儿有没有受您的影响也选择医学呢?


傅佩芬教授:有点可惜,她选择了美术。可能是因为在她面前,我始终都是一个忙忙碌碌的妈妈,总是忽略她整个成长过程的种种细节:她上学放学的接送,她的兴趣班,她写作业的陪伴等等,这些基本都是我的父母或我的先生在承担。因此女儿总觉得妈妈特别忙碌,只有在她人生重要节点,才会给到她一些建议。她也经常听我讲各种各样的急诊、手术,加之我的忙碌,加深了她对医学非常忙碌的认知。她最终的职业选择是我们一起商量决定的,我对她的选择也非常支持。


肿瘤瞭望 :您是一名尽职尽责的医生,又是撑起家庭的妻子、母亲和女儿。想必您的父母也像您支持女儿一样在您的背后默默来支持您。这里有一张您父母的合照,能否请您讲讲您作为女儿的故事?


傅佩芬教授:从我记事开始,一直觉得爸爸妈妈非常淳朴。虽然他们是旧社会里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合在一起的,但是他们一直很和睦,就像很多传统的中国父母,不会向我们提任何要求,若我们遇到任何困难,他们总是第一时间给我们支持。从上大学、到从医、到结婚生子,爸爸妈妈一直和我生活在一起,照料着我们这个小家庭的日常起居,也许因为我的忙碌,无法在生活上给予他们更多的照顾,但自始至终的一起生活成为了我对他们唯一的陪伴,回想起来,有时会觉得欣慰,有时也会有些遗憾。


肿瘤瞭望 :此时、此景,您有什么话想在这里对爸爸妈妈说么?


傅佩芬教授:刚刚看到这张照片时,还是有点难过,妈妈在2020年走了,很遗憾在她临走前没能跟她说一声“谢谢”。今早我刚刚去看过爸爸,他患了阿尔茨海默症,已经进入了植物人状态,对他说的“谢谢”已经没有回应了。真的很想能有一次机会,当面感谢他们对我的养育之恩。


傅教授父母


第叁章

恩师教导的医道,就严格传承下去吧


肿瘤瞭望 :早期您师从郑树森院士,郑院士的教导对你的人生发展有怎样的影响?


傅佩芬教授:郑院士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老院长,也是普外科的大主任,我在普外科读了在职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师从郑树森院士。郑院士专精肝胆领域,他非常豁达,并不强制要求学生的专业领域,他对我选择乳腺专业欣然同意并且非常尊重和支持。随着普外科专业化建设的发展,2012年,在郑院士的倡导下,我院对普外科进行亚专科的分科室建设,为了创建卫生部的重点专学科,郑院士希望我能够把乳腺专科建设起来。总之,遇到郑院士这样豁达和宽厚的导师,是极其幸运的。


肿瘤瞭望 :为了更好的实现郑院士对您和对乳腺科的期望,您选择到日本进修提升,现在科室的管理是否也传承了国外的一些理念呢?


傅佩芬教授:郑院士很早就开始了规划了普外科专业化建设,在分科室前,我已两次赴日本进修乳腺专科。印象较深的是2010年我首次赴日本熊本大学进修了1年左右,导师是日本乳腺癌学会理事岩瀬弘敬教授,从他那里系统的学到了很多关于乳腺癌的诊断、治疗和研究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理念,很怀念那段不断学习充电的进修日子,为我们后续的科室专业化建设提供很多启蒙思想。


肿瘤瞭望 :经常听您说,手术不仅要有效还要美观,您对自己和团队的要求都特别高,倾向完美主义。在您看来,年轻医生具备什么样的品质才是一名合格的医生?


傅佩芬教授:对于年轻医生来说,应该有“四心”。第一,要有责任心,医生是一种职业选择,更是一种责任担当。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治病救人是每一位医生应担起来的责任。第二,要有爱心,医生这个职业与其他工作性质不同,有一份爱心会才会真正觉得面对的是活生生的生命,而不是冷冰冰的疾病。第三,要有匠心,尤其是外科医生。虽然现在乳腺癌提倡综合治疗,对于外科医生而言,手术是最基本的要求,只有更精致,才能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最后,要有进取心。就学医而言,专业知识更新很快,医生是需要不断学习、积累,才能不断成长的。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作为教学医院对医生的要求非常高,但我们希望年轻医生应向国际上的更好的医学中心对标,在工作中将教学、临床和科研三个方面都做到最好。所以,我总对年轻医生们说:进入“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不要认为自己端了‘金饭碗’,后面还有非常辛苦的路在等着你们。”


第肆章

把“有时”去治愈变为“经常”就继续努力吧


 肿瘤瞭望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快速发展,医疗手段也更加多样。在您从业的20年里,有没有让您记忆犹新的案例,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傅佩芬教授:医疗的发展不只体现在某一个病人身上,随着医疗手段的进步,临床中有许许多多的患者都实现了从无药可治到现在的健康生存。尤其是乳腺癌的药物研制非常迅速,比如过去HER2阳性患者乳腺癌发展到晚期也只有曲妥珠单抗可用,可能在当时患者的预期寿命最多四年,但我们很快就有了帕妥珠单抗、拉帕替尼、DS8201等,及时的药物更新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生存,生存期超过七八年的患者比比皆是。在诊疗理念上,在我刚从事乳腺专业时只有手术切除一种方式,现在保乳、整形、重建等手段为患者带来了综合治疗效果的提升。


肿瘤瞭望 :我们了解到您之前救治过一位肿瘤巨大的患者,具体的救治过程是怎样的?


傅佩芬教授:那位患者因为惧怕就医,放任肿瘤生长了十几年,一直长到了25斤之巨,直到肿瘤破溃造成大血管暴露,流血不止引发了低血压休克,才送到我医院进行急诊抢救。初次看到如此巨大肿瘤,确实非常震惊,进行切除有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如此巨大的肿瘤血液供应非常丰富,繁多的肿瘤性血管会对手术造成非常大的困难;二是切除了之后胸壁创面巨大,难以恢复。在全院的多学科讨论下,我们决定首先用介入的方法栓塞住主要供血的血管,降低血流,减少出血风险,再通过多学科医生一起上台手术进行摘除。经过四五个小时的协作,手术非常成功,患者的整个创面恢复得非常好,生活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非常遗憾的是一段时间以后,患者因为肺转移不幸去世。一个医生能遇到这样大的肿瘤的概率是非常小的,我想自己这一辈子也就只有这一次机缘了。


肿瘤瞭望 :根据您刚才讲的案例,乳腺癌患者早诊早治和心理建设都非常重要。所以您专门创办“伊俪沙龙”,加强患者沟通,开展患者教育,这个沙龙到现在发展的怎样?


傅佩芬教授:2012年为了科普知识,构建患者对生活的热情,我们创建了“伊俪沙龙”,虽然我们的精力十分有限,但仍要尽可能地去开展这项有意义的工作,到现在已然经过了两个阶段的发展。


第一阶段,在创建初期以医生和护士为主导进行开展,一年举办4场大型“伊俪沙龙”活动,覆盖千余名患者,活动内容主要包括术后康复讲座和大型义诊。为了重建乳腺癌患者对生活的热情,讲座的内容和形式从单一的科普逐渐过渡到兴趣发展和心理建设,也开展插花、编织、化妆等讲座,活动类型也越来越丰富。


第二阶段,由于前期“伊俪沙龙”提高了患者的参与热情,患者开始自发组织活动。在“伊俪沙龙”爱心群里已有200多位我们救治过的爱心人士主动承担起活动组织,包括:“爱心访视”,即老患者到病房去看望新患者,送去温暖;有“心灵分享”,也叫“相约19点”,每天晚上19点到20点,他们会在群里分享各方面的有用信息等等。同时,这些爱心人士也成立了编织,跑步,摄影等社团,将这些有相似经历的患者汇聚在一起,共同燃起生活的希望,更加乐观地面对自己的病情。现在患者朋友们都觉得“伊俪沙龙”爱心群是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非常令人欣慰。


第伍章

抗震救灾的过去渐远就继续投身医学事业吧


肿瘤瞭望 :这里有一张您和时任总理温家宝握手的照片,这里有怎样的事迹呢?


傅佩芬教授: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按照中央“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原则,浙江省和四川省青川县结对帮扶。当时,我参与到了帮扶青川县的抗震救灾医疗队中,在青川县的一个半月里深深感受到了自然灾难给人类造成的巨大伤害。那时条件比较艰苦,我们住在临时板房里,在帐篷医院里工作,经常会遇到3-4级的余震,房屋摇晃的很厉害,我们医疗队无暇顾及这些,面对巨大的伤难,我们都咬紧牙关救治受伤的群众,处置急诊患者,同时也帮助当地医生提升业务能力和医疗观念。就在支援工作接近尾声的时候,恰好温家宝总理视察青川的灾后重建工作,来到了我们医疗队所在的青川人民医院,就有了这令人非常难忘的一幕。其实无论遇到灾害,还是日常生活中,我们医生都要全身心投入工作,做好自己。


第陆章

生命的画布作画,就画到极致吧


肿瘤瞭望 :回顾年您从医的二十余年,展望您在临床更长久的未来,您对自己有怎样的回顾和期许?


傅佩芬教授:最重要的还是不忘初心。虽然决定学医时还很懵懂,却源自于治病救人的念头,所以不管走了多久,哪怕行医的新鲜感早已消逝殆尽,治病救人的原则从未动摇和改变。我院乳腺专科的建设尚未满十年,学科发展相对年轻,未来的任务非常重,需要我和我的团队一起,从人才的建设、科研力量的加强、临床技术的突破等方面共同发力,让我们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外科跻身国际一流水平。


肿瘤瞭望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如果要送自己一句话,将会是什么?


傅佩芬教授:如果说我是在生命的画布上作画,那么我希望能够把这幅画做到极致!


?

版面编辑:洪山  责任编辑:彭伟彬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谈笑间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