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今日在上海隆重召开,会议举行了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常委和委员的选举工作,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陆舜教授当选主任委员。随后,卫健委、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领导及专委会主任委员进行了协会成立及协会规划的工作汇报。《肿瘤瞭望》记者有幸现场采访了陆舜教授,邀请他对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的宗旨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介绍。
《肿瘤瞭望》:请您谈一谈“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成立的目的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陆舜教授:目前已经有两款国外PD-1抗体被中国CDE批准上市,中国正在进入肿瘤免疫新时代,在这种医疗形势下,临床医生对免疫新药的疗效和副作用的了解还只是冰山一角。中国医学教育协会承担着医学教育的任务,我们在协会下建立“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是为了把最规范、最科学、最标准的免疫治疗的知识和技术普及给广大医护人员。
免疫治疗的应用和副作用管理比较复杂,针对青年医师开展规范化的培训,同样是我们要做的。
专委会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肿瘤疾病特点的专家共识或临床指南,指导临床医生特别是基层医生的实践。
对学术发展的考虑也是专委会成立的重要原因,专委会的成立有利于团结国内的学术力量,更加专业、有组织、有计划地做一些事情,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推动中国的肿瘤免疫研究进展。
《肿瘤瞭望》:在众多肿瘤免疫疗法中,为何抗PD-(L)1疗法能获得如此广泛的适应症?
陆舜教授:PD-(L)1疗法已经证明对20多种癌症(绝大多数是难治的实体瘤)有效,之所以PD-(L)1疗法能获得如此广泛的适应症,而且毒性较低,这是基于我们对肿瘤生物学的了解。
肿瘤微环境在免疫抑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肿瘤免疫反应常常在肿瘤组织周围被选择性地抑制。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机制是,找到肿瘤微环境中免疫反应抑制的通路,然后阻断这一通路,重塑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反应,让免疫反应恢复正常。
《肿瘤瞭望》:对于中国正在开展的免疫治疗临床试验,您有何建议和思考?
陆舜教授:国内目前开展的肿瘤免疫治疗研究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中国学者参与的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另一种国内药企发起的试验,已有超过20家国内药企向监管部门提交了临床或注册申请,分别处于不同的开发阶段。
中国的免疫治疗研究不应仅是模仿和跟踪,重复一遍国际上的研发模式,开展相同研究设计的临床试验。免疫疗法可能在不同人种中存在疗效和安全性的差异,而且需要关注中国特异性的瘤肿,如肝癌,食管癌等。我们要走出自己的路子,贡献自己的数据,更多地开展基于中国自主研发的药物、针对特定人群、有着独特设计的研究。
此外,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我们还需要在真实世界开展一些研究,针对临床试验以外的特殊人群进行观察,比如免疫功能较差的高龄患者,携带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免疫治疗在这些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还存在争议。通过积累和提炼真实世界的医疗数据,我们能为临床提供更多的指导。
专家简介
陆舜教授
上海胸科医院肿瘤科主任,上海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导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
国家科技部重点专项首席专家
国际肺癌研究会官方杂志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副主编,Lung Cancer副主编,The Oncologist杂志编委
国际肺癌研究会(IASLC)出版委员会委员会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评审专家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精准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临床精疗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姑息治疗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理事,上海市医学会肿瘤学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肿瘤科分会副会长,肿瘤内科规培组长,上海市抗癌协会理事
作为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及论著200余篇,其中SCI收录57篇,包括JCO、PNAS、Annals of Oncology、Clinical Cancer Research、Chest、JTO、Plos One等知名杂志,总IF 3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