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辅助化疗是在乳腺癌局部治疗前进行的全身化疗,以缩小肿瘤体积,利于后续的手术和放疗,是乳腺癌治疗的重要部分。新辅助化疗有助于提高保乳率,降低临床分期,防止远处转移,提高病理缓解率等,在此,天津市肿瘤医院乳腺肿瘤内科史业辉教授分享了一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较成功的案例。
病历摘要
患者女性,52岁,未绝经,公司职员,主因“门诊发现右乳肿物伴右腋下多发肿大淋巴结1周”入院。
入院后行右乳肿物及腋下淋巴结穿刺术,术后回报“(右乳粗针穿刺标本)浸润性癌;(右腋下淋巴结穿刺标本)低分化腺癌;免疫组化:雌激素受体(ER)阳性细胞约占90%,着色强度-强;孕激素受体(PR)阳性细胞约占30%,着色强度-弱、中、强;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1+),弱着色;Ki-67阳性细胞约占15%”。
内乳区淋巴结转移,术前临床分期为T2N3MO。遂予以EC-D方案新辅助化疗:E-ADM(表阿霉素)90 mg/m2 ,CTX(环磷酰胺)600 mg/m2 ,DOC(多西他赛)100 mg/m2 。新辅助化疗后行右乳保乳术 + 腋窝清扫术 + 内乳区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回报:保乳标本内未见明确癌组织,符合化疗反应Ⅲb级,区域淋巴结-腋尖0/1,肌间0/3,外三角0/0,内乳淋巴结0/1,内乳软组织0/0,腋窝0/10。病理学分期:ypT0N0Mx。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术后予以辅助三野放疗,辅助内分泌治疗:卵巢功能抑制(OFS) + 芳香化酶抑制剂(AI)。目前处于随访期。
影像学检查
新辅助化疗前MRI
*箭头所指为内乳区转移淋巴结
*箭头所指为乳腺原发肿瘤
*箭头所指为腋窝转移淋巴结
新辅助化疗后MRI
*箭头处原发病灶消失
*箭头所指为内乳区淋巴结残留影像
*箭头所指为腋窝淋巴结残留影像
治疗体会
该例患者是典型的乳腺癌伴腋下、内乳区多发淋巴结转移病例,Ⅲc期,是新辅助治疗的适应症。对于术前的辅助检查,平扫加增强MRI可清楚地显示乳腺局部肿块和腋下、胸大小肌、内乳区的多发淋巴结转移病灶。该例乳腺癌分子分型为Luminal A型,考虑到患者较年轻,病灶淋巴结转移范围广,患者迫切要求缩短新辅助治疗时间,尽快手术,因而新辅助治疗选择标准的EC-T化疗方案。新辅助化疗期间乳腺局部病灶及转移淋巴结持续缩小,至单药多西紫杉醇期间原病灶部位及腋下查体均为阴性,遵循指南和共识的治疗规范,共8个周期的新辅助化疗顺利完成后复查乳腺MRI:原发乳腺病灶显示不清,内乳区及腋窝淋巴结明显缩小。由乳腺外科及胸外科医生联合讨论会诊,决定行右乳癌保乳术 + 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 内乳区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显示为pCR。术后继续完善辅助放疗,序贯辅助内分泌治疗至今。
专家点评
伴有内乳区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是目前治疗的难点之一,该例患者是Ⅲc期,术前分期晚,且内乳区淋巴结体积较大,直接根治手术有难度且难以改善预后,是新辅助治疗的绝对适应症。新辅助治疗选择化疗较内分泌治疗有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在有效的新辅助化疗基础上,乳腺外科与胸外科医师共同完成了此例患者的保乳手术及腋窝、内乳区淋巴结清扫术。对于内乳区淋巴结转移灶的处理指南推荐术后放疗,但在有外科技术支持的中心可以开展内乳区淋巴结清扫手术,不但可以得到精确的外科分期,同时也可以减少辅助放疗的毒副反应。
此例患者的术后病理显示为pCR,包括原发病灶,腋窝淋巴结及内乳区淋巴结均未检出肿瘤细胞。新辅助治疗达到pCR的患者才有可能获得总生存期的延长,该患者达到了新辅助治疗的主要终点,也为该类分期较晚、内乳区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治疗规范化提供了病例模板。
专家简介
史业辉:天津市肿瘤医院乳腺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教授,天津市肿瘤医院Ⅰ期临床试验病房主任。研究方向:肿瘤内科综合治疗,特别是乳腺癌的化疗、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头颈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学会乳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委;天津市抗癌协会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乳腺癌学组组长。
学习及工作经历:1998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2004年获肿瘤学博士学位。2011年赴美国Moffitt肿瘤中心进修。参与和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天津市自然基金,天津市教委基金、天津市卫生局科研基金及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科研基金项目多项。近年来发表文章多篇,参与编写《乳腺肿瘤学》等多部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