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访谈>正文

王东浩教授:如何管理好“肿瘤的重症,重症的肿瘤”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1/7/28 14:24:31  浏览量:5980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2021年7月23-25日,天津市第四届肿瘤重症医学大会暨第四届肿瘤重症感染临床诊治进展高峰论坛盛大召开。

2021年7月23-25日,天津市第四届肿瘤重症医学大会暨第四届肿瘤重症感染临床诊治进展高峰论坛盛大召开。会议的主题是“整合、创新、发展”。大会聚焦如何减少乃至杜绝肿瘤患者获得性感染,确保围治疗期安全,提高肿瘤救治效果,降低非瘤病死率,同时加强肿瘤重症医学专业同其他学科的交流等。《肿瘤瞭望》有幸现场采访了大会主席、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王东浩教授,深入解析如何管理“肿瘤的重症,重症的肿瘤”。


恶性肿瘤的防治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作为综合重症学科的分支,目前肿瘤重症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受关注,请您谈一谈肿瘤重症医学专科在肿瘤治疗中扮演的角色。

王东浩教授:过去,很多人认为在肿瘤专科医院,重症医学科没有用武之地。但这种观点是基于“肿瘤是不治之症,进ICU或是浪费医疗资源”的理念。然而,随着肿瘤诊断技术和治疗水平的突飞猛进,肿瘤已经不再是绝症,甚至逐渐成为一种慢性病,可以像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一样进行长期慢病管理。
 
肿瘤医院也会收治伴有重症的肿瘤患者;部分肿瘤患者伴有心脑血管疾病、脏器功能不全等共病;肿瘤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重症状态,比如新型抗肿瘤治疗所致的严重、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为了让患者平稳度过围治疗期,重症医学科应和肿瘤专科医生互相配合,协同作战,建立MDT团队,共同救治危重患者,确保围治疗期安全和临床诊疗的质量。
 
人才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核心之一,目前很多院校尚未把肿瘤重症设立成独立的专业学科,请您谈一谈目前肿瘤重症医学专科医生培养的情况,并分享一些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

王东浩教授:重症医学科和肿瘤重症医学科都面临着人才短缺、青黄不接的局面,人才培养是一个严峻的话题。重症医学科医生的成长周期较长,临床、科研和教学能力的要求都很高。肿瘤重症医学科的人才更加稀缺,一名肿瘤重症医生既要懂重症,也要懂肿瘤,既要具备综合ICU管理的所有临床能力,了解重症医学最新进展,掌握重症管理的最新技术,同时还要熟知肿瘤领域的最新进展和临床规范,驾驭最新的肿瘤治疗手段。
 
很多院校尚未把肿瘤重症设立成独立的专业学科,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不完备,重症人才大多来自各医院的临床培养。我们呼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重症医学人才的专业培养体系,针对年轻医生和基层医生进行肿瘤重症诊疗方面的培训,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症医学人才梯队。
 
肿瘤重症医学需要多学科的协作,在ICU团队建设方面,您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给大家?

王东浩教授:首先,肿瘤专科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必须有极强的临床诊疗能力,能够胜任几乎所有的重症抢救的工作,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兄弟学科彼此密切协作,沟通配合,彼此信任,共同评估和救治肿瘤重症患者。
 
肿瘤重症医学科是个平台学科,重症医学科提供全面、精细化的脏器功能监测和支持技术,然后由肿瘤专科医生对原发疾病进行救治,目的是让患者获得很好的预后。相关学科组成MDT团队,早期筛选出高危的患者,在治疗期适时计划内转入ICU,这样才能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提升医疗效率,降低医疗成本。我们的工作或许能为公立医院的绩效改革也提供一些有益探索。
 
对于肿瘤重症医学未来的发展,如何整合相关学科和技术,不断创新,有效提升救治的成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王东浩教授:本次大会的主题是“整合、创新、发展”。整合医学不止局限在疾病本身,而是重视来自社会的人,治疗目的是让患者“回归社会”。因此,救治方案应契合以上要求,以患者最终获益为目标,而不是注重使用最新、最贵的治疗技术。为了实现救治目标,临床上应对各种诊疗技术进行整合,以肿瘤重症患者为中心,以可及的最佳疗效为目标,考量多方面因素,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当前状态,选择最适合该患者的抗肿瘤治疗和重症医学监测治疗技术,多学科协同作战,发挥MDT优势,共同救治,最终让患者获得最佳的预后。
 
“整合”是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无论是国家级或区域级临床医学中心,肿瘤重症科收治的都是疑难、复杂、危重的肿瘤病例,应突出MDT的优势,发挥整合医学的特点,以人为本,而不是单单针对“疾病”,忽视病的“人”。
 
作为大会主席,您也参与了本次会议日程规划,您对于主会场、分会场设置以及讲者话题安排有哪些考虑?

王东浩教授:肿瘤重症学科是一个交叉学科,我记得在学科建立之初,前辈提示我们要做好“肿瘤的重症,重症的肿瘤”。随着我们对重症学科的了解越来越深入,我们逐渐认识到这种观点的准确性和高瞻远瞩。
 
何谓“肿瘤的重症”?在肿瘤科,一些新型的抗肿瘤技术在杀灭肿瘤细胞时,可能会导致一些重症不良事件。肿瘤科医生应认识到这些重症,用重症医学思维进行看待和评价,及早让重症医学专业人员进行介入和救治,这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和生命挽救可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本次大会设立了版块“新型抗肿瘤治疗所致的重症”,在这个框架下设置了具体的话题,比如新型抗肿瘤免疫治疗、CART治疗、新型手术治疗、放疗等抗肿瘤治疗之后,可能出现的重症是什么?重症医学和肿瘤科医生如何识别这些重症,早发现早诊治?这就是管理好“重症的肿瘤”。
 
第二个版块聚焦“重症诊疗技术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我们应发挥整合医学的思想,选择最适合患者、获益最大的重症诊疗技术,而不是一定要选择最新、最昂贵的诊疗技术。比如,我们正在开展的无创或微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感染防控技术或规范化营养治疗技术等,这些方案的制定参照重症医学相关指南规范的要求,基于患者的肿瘤代谢特点、免疫特点、临床转归情况等进行量身定制。这就是救治好“重症的肿瘤”  。
 
分会场一是聚焦肿瘤重症感染最新进展的高峰论坛,这是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重症医学专委会近年来的一个品牌栏目。重症感染防控救治是重症医学专业永恒的话题,尤其对于肿瘤重症患者,更是需要高度重视。肿瘤患者有着与非肿瘤患者不同的病生理特点,不同的临床特点,不同的临床救治经历;而且不同类型的肿瘤也具有各自不同的临床特点;肿瘤围治疗期出现的并发症也同感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导进行的全国近30家肿瘤专科医院5年来院内感染病原学流行病学和药物敏感性资料回顾性研究结果也在此次会议发布,相信通过此学术版块能够帮助相关专业医务人员开拓思路,提升业务水平,促进肿瘤重症患者感染防控救治水平的提高。
 
作者简介
 
王东浩教授
主任医师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重症监护科主任
社会兼职: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理事
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与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天津市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天津市医学会液体治疗学会副主任委员
天津市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分会常委

版面编辑:洪江林  责任编辑:张彩琴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王东浩

分享到: 更多